3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外交主題記者會上指出:“今年是落實北京峰會成果開局之年,我們愿按照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的‘十大伙伴行動’,助力非洲加快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落實100%稅目產品零關稅舉措,培育數字、綠色、人工智能等新增長點,推進1000個小而美惠民生項目,加強治國理政經驗的交流,提升非洲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
今年是中非合作論壇成立25周年,多年來,中國與非洲基于共同發展需求,不僅實現了資源稟賦的有效配置,而且創造了知識共享和技術轉移的新范式。隨著“中非達累斯薩拉姆共識”發布一周年,中非合作有望進一步釋放“1+1>2”的聚合效應,成為全球南方可持續發展合作的典范。
資源稟賦與產業能力戰略對接
中國是擁有全球最完整產業鏈的發展中大國,非洲是世界上發展中國家最為集中的大陸,中非在產業鏈供應鏈方面具有極強的互補性。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宣布的雙方攜手推進現代化“十大伙伴行動”中,第三項就是“產業鏈合作伙伴行動”,為中非產供鏈合作提供了頂層設計支持。
農業現代化與糧食安全協同。中非在農業現代化與糧食安全領域的協同發展,通過技術賦能、全鏈條整合與制度創新,構建了從生產端到消費端的系統性解決方案。中國向非洲轉移的農業技術以適配性和實效性為核心,顯著提升了當地生產力。例如,在肯尼亞喬莫·肯雅塔農業技術大學的現代農業示范區,中國推廣的抗旱種植管理技術使玉米單產在東非極端干旱條件下仍比周邊地區高出50%。馬達加斯加通過引入中國雜交水稻品種,目前已成為非洲雜交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國家。寧夏在毛里塔尼亞建立的農業技術示范中心通過應用國內成熟的節水灌溉設備及技術,實現了紫花苜蓿的規模化種植。這些技術轉移并非單向輸出,而是通過“示范中心+本土化改良”模式實現。中非還合作聚焦糧食產業鏈的薄弱環節,通過整合生產、加工、儲運與消費全鏈條,構建韌性更強的糧食系統。
制造業與礦產資源相互賦能。中非在礦產資源與制造業領域的產供鏈合作展現出強勁發展勢頭,雙方在資源互補、技術協同和產業融合方面取得顯著進展。2023年,中國對非洲礦業投資存量超91億美元,帶動贊比亞、剛果(金)等地形成采選冶一體化產業鏈,贊比亞經貿合作區已形成有色金屬產業集群。2024年8月,摩洛哥鐵礦項目正式投入生產運行,促進相關制造業發展。與此同時,2024年中國對非洲進出口2.1萬億元,同比增長6.1%。中國與近半數非洲國家貿易額同比增幅超過兩位數,尤其是電動汽車、紡織原料、船舶等產品出口呈快速增長態勢。多年來,中非不斷促進產供鏈合作,推動中非貿易從初級商品交換向高附加值產業鏈協同升級。
數字技術與綠色能源雙輪驅動
中非在數字基礎設施、清潔能源領域的立體化布局,顯著提升了非洲產供鏈效率與市場接入能力,為雙方融入全球價值鏈創造了條件,也為全球南方國家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示范路徑。
數字基礎設施推動產業生態轉型升級。自2022年以來,中國企業支持非洲國家新增和升級了約15萬公里通信骨干網,極大擴展了網絡服務的覆蓋范圍,涵蓋約7億用戶。中國運營商與非洲主要電信運營商合作,實現了電信服務的全覆蓋,并在非洲建設了超過一半的無線通信基站和高速移動寬帶網絡。在數字金融領域,中國多家金融科技公司已經進入非洲市場。隨著非洲基礎設施的逐步改善,尼日利亞、肯尼亞、盧旺達等國已與中國合作建立了電子商務平臺。在南非、尼日利亞、肯尼亞、加納、烏干達等國,跨境電商購物中有47%的商品來自中國。中國電商平臺“千萬商鋪”自2014年創立以來,通過互聯網技術整合了電商、支付、物流、倉儲、客服和營銷服務,構建了一條高效的中非經貿通道。在人工智能、數字航空等新興領域,中國企業與埃及、阿爾及利亞等國合作,推動中非衛星遙感應用合作中心建設。中國的人工智能監控技術也已在多個非洲國家得到應用。這些合作不僅推動了非洲數字經濟的發展,也為中非產供鏈的深度融合注入了新動能。
跨區域整合清潔能源產業鏈成效顯著。中國在非洲清潔能源產業鏈的跨區域整合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形成覆蓋光伏、光熱、鋰電等多領域的立體化布局。中國近年來在非洲實施的清潔能源和綠色發展項目已達數百個,中非合作建設的光伏電站裝機容量累計已超過1.5吉瓦。中國電建集團承建的南非紅石100兆瓦塔式熔鹽光熱電站,作為撒哈拉以南非洲首座塔式熔鹽光熱電站,可滿足約20萬戶家庭用電需求。在肯尼亞,索西安地熱電站作為非洲首個全套中國技術獨立承建的地熱項目,有效降低了當地用電成本,提升了電力供應的可靠性。在摩洛哥,努奧光熱電站為超過百萬戶家庭提供清潔能源,改變了該國電力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在安哥拉,凱凱水電站建成后可滿足該國40%以上的用電需求。中非清潔能源合作既解決了當地的用電問題,又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多元化。南非德阿風電項目每年輸送約7.6億千瓦時清潔電力,同時創造了700余個就業崗位;而中小型項目如馬里太陽能示范村、喀麥隆光伏微電網等,更是直接惠及偏遠社區,提升民生福祉。
制度創新與合作規則體系重構
中非產供鏈合作通過制度創新與技術標準協同,降低了貿易壁壘、提升了供應鏈效率,為中非合作乃至全球南方合作的規則機制“軟聯通”提供堅實支撐。
創新制度建設,推動貿易便利程度實現突破。中非產供鏈合作通過制度創新與平臺建設,正推動貿易便利化機制實現突破性進展。中國決定對33個非洲最不發達國家實施100%稅目產品零關稅政策,覆蓋農產品、礦產品等關鍵領域。截至2024年末,中國進出口銀行圓滿完成100億美元支持非洲出口貿易融資額度,覆蓋南非、安哥拉、坦桑尼亞、贊比亞等20余國特色產品及農產品對華出口,有效提升了非洲出口能力。在海關合作領域,中非“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互認機制持續擴容,大幅縮短清關時間,顯著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
協同技術標準,助力市場規則規制相容互通。中非產供鏈合作通過技術標準對接、制度型開放、能力建設與多邊合作,不僅實現了雙方市場規則規制的相容互通,還為國際標準的制定與推廣提供了新范式。“產業鏈合作伙伴行動”明確提出共建中非數字技術合作中心、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等舉措。中國市場監管總局通過設立中非標準化合作與研究中心和貿易數字化互信驗證平臺,助力非洲建立標準信息平臺,推動中非在能源、農業等關鍵領域的標準對接。此外,市場監管總局與埃塞俄比亞、摩洛哥等國家以及非洲標準化組織、非洲電工委員會簽署了多項合作協議,通過建設信息平臺,實現了與非洲近半數國家的標準信息互聯互通,進一步促進了雙方在貿易與產業合作中的高效銜接與協同發展。
治理改革與全球南方示范效應
中非在能源、數字經濟、綠色技術等領域形成了梯度互補的產業鏈條,為南南合作以及構建包容的世界經濟秩序貢獻了中非智慧。
價值鏈整合重構全球南方發展范式。中非產供鏈融合作為南南合作的典范,在全球價值鏈的整合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首先,通過建設工業園區和基礎設施,參與全球生產網絡、提升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等措施,非洲的生產效率和物流效率顯著提升,提升了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其次,中非產供鏈融合促進了全球供應鏈的多元化和韌性提升。在全球供應鏈面臨諸多挑戰的背景下,中國企業通過投資和合作,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引入非洲,推動了當地產業的技術升級和價值鏈攀升。最后,中國的工業政策為非洲國家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
雙向互動重塑全球南方發展理念。中非產供鏈融合不僅是物質層面的價值流動,更是發展理念的重塑,其本質上是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引的現代化實踐創新。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與非洲國家追求自主發展、改善民生的訴求高度契合,雙向互動。中非合作所倡導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打破了國際經濟舊秩序中的權力不對等結構。它證明,現代化可以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可以不以殖民歷史為基礎,可以為全球南方國家提供兼具公平性與可行性的現代化選擇。
(作者王珩、周星燦 單位為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原標題:產供鏈融合加深:為南南合作貢獻“中非智慧”
責任編輯:孫宗鶴
網頁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