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黨對城市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作為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關鍵層級,城市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新時代,全面踐行黨的人民城市理念,必須堅持黨對人民城市理論和實踐建構的全面領導,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發展理路,持續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彰顯中國共產黨領導城市建設的理論自信和實踐自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城市篇章。
加強黨對城市建設的全面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的領導是落實落細人民城市理念的政治保證。新時代建設人民城市,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在人民城市建設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推動各級城市干部增強改革創新意識,切實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為建設人民城市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構建黨領導人民城市建設的良好工作格局。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堅持完善和發展人民城市理念,做好新時代城市工作,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推進城市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做好城市工作,要順應城市工作新形勢、改革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領導城市治理面臨的棘手問題,就是構建合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發展理念和實現路徑,為城市工作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和基本遵循。
推進黨領導人民城市建設的最新理論闡釋工作。人民城市理念契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黨在城市工作中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為城市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全新思路與模式。要深化對新時代人民城市理論的研究和闡釋,切實加強黨對人民城市理論研究的總體謀劃,探索人民城市建設規律,以理論研究新成果推進人民城市建構,實現城市新發展。要深刻領會人民城市的根本屬性、主體力量、人本價值、戰略使命和精神品格,從歷史與現實、國內與國外的對比中把握人民城市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讓人民城市理念在城市發展中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匯聚城市現代化建設的磅礴偉力。
深化黨領導人民城市建設的典型經驗總結。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上海在建設人民城市方面率先探索,走在全國城市建設的前列,提出要努力打造“人人都能有序參與治理的城市、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的城市、人人都能切實感受溫度”的城市,明晰了建設人民城市的宏偉目標,開拓了人民城市建設的新境界,為推動全國人民城市建設提供了樣板。“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新時代新征程,各級黨委要鼓勵城市建設先進典型的經驗總結和實踐推廣,并使之上升為科學理論,不斷豐富人民城市的理論內涵。
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人民城市回答了“城市發展為了誰”這一核心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城市化高速發展為我國經濟增長提供了廣闊空間,城市已成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主陣地。堅持人民城市理念,要把握城市治理邏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優化和調整城市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維護人民利益、尊重群眾地位、滿足民生之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發展價值取向,要處理好三對關系。第一,處理好“骨頭”和“肉”的關系,就是要協調好工業生產和生活福利之間的關系,讓生產發展為人民服務,同時加快基礎設施和生活服務設施建設,合理規劃好城市生產和生活空間,讓“工業銹帶”成為“生活秀帶”。第二,處理好“面子”和“里子”的關系,就是要更加注重貼近百姓生活的“里子”工程,在城市建設中更加注重人文關懷,彰顯城市治理人文溫度。第三,處理好前兩對關系的實質,在于處理好城市發展與民生保障間的關系,既要有負責經濟發展的“鋼鐵廠”“化工廠”,也要有直接觀照群眾生活水平的“理發店”“便利店”;既要在城市發展中保障民生,亦要在推動城市民生建設中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堅持“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政策導向,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凝聚城市人民智慧力量,詮釋新時代群眾路線的新內涵。
新征程上處理好三對關系的根本著力點,在于堅持人民群眾在城市治理共同體中的主體地位及目標導向。城市發展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群眾健康福祉這一關鍵領域作為工作重點,以人民認可和滿意為標準,充分考慮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將“讓群眾生活更舒適”這一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的血脈里、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通過服務貼近群眾、團結群眾、引導群眾,堅持將人民城市這一張宏偉藍圖繪制到底。中國共產黨視人民立場為根本政治立場,始終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持續追求。新時代深化城市建設、運營、治理體制改革,要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約高效;堅持為民造福的目標指引,把人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判斷城市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
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城市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開創人民城市建設新局面。城市發展要善于調動各方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集聚促進城市發展的正能量。開創人民城市建設新局面需要在城市治理方面形成一套相對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體系,提高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水平,推進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推進新時代黨領導城市建設,要深刻把握建設人民城市與推進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間的辯證關系。要認真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將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現代化之中,發揮人民群眾的參與功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辦實事”。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最終目的是創建人民城市,使城市發展的各項制度更加完善、更加科學,使城市更加宜居、富有活力,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發展空間,更好實現“人民城市人民享”。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是城市發展利益的最終所得者和共建共治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市民是城市建設、城市發展的主體。要尊重市民對城市發展決策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鼓勵企業和市民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城市建設、管理。我們要著力培養城市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房前屋后實事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把市民和政府的關系從“你和我”變成“我們”,從“要我做”變為“一起做”,真正打造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這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城市基本組織模式。
城市治理從來不是簡單的城市管理,也不是政府的大包大攬,而應是城市各方主體凝心聚力,通過有效整合社會資源,集合城市參與主體,統籌推進城市發展,從而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和社會協同的城市治理共同體。關鍵要堅持以“共享”為最終目標,即在城市治理共同體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城市發展的成果由城市居民享有。在城市基層治理中堅持政府與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城市治理,鼓勵逐步形成匯聚多方合力的城市治理模式,開創人民城市建設新局面,構筑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讓“楓橋經驗”在新時代黨的城市工作中落地生根。新時代,我們要大力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文脈賡續、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線,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
原標題:人民城市理念的實踐路向
作者:田向勇
責任編輯:趙宇
網頁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