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與能源產業深度融合,支撐能源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于近日印發《關于推進“人工智能+”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
《實施意見》圍繞行業應用需求和基礎能力供給協同推進,明確了2027、2030兩個階段性發展目標,并從應用場景賦能、關鍵技術供給、保障措施三個方面部署了一系列重點任務,助力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同時,為我國能源體系智能化轉型繪制了清晰的路線圖。
頂層設計:錨定2027與2030雙階段目標
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能源行業數字化基礎扎實、數據資源豐富、應用場景廣泛,具備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顯著優勢。
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國能源企業已在電力、油氣、煤炭等領域研發應用多個具有行業代表性的專業大模型,形成廣泛覆蓋的人工智能發展格局。
但相比于能源行業的高安全性與強專業性,人工智能技術在能源領域應用仍面臨技術可靠性不足、數據基礎薄弱、電算供需逆向分布等問題與挑戰。大模型“黑箱”特性也使其在涉及核電站安全決策、電網實時調度等核心領域尚無法滿足行業級可靠性要求。
在此背景下,《實施意見》的出臺,為推動人工智能與能源產業深度融合提供了頂層設計和行動指南。
著眼于打牢基礎、樹好標桿、健全體系,聚焦在自主可控、深度賦能、國際領先,《實施意見》明確了能源領域人工智能發展的分階段目標——
到2027年,能源與人工智能融合創新體系初步構建,算力與電力協同發展根基不斷夯實,人工智能賦能能源核心技術取得顯著突破,應用更加廣泛深入。推動五個以上專業大模型在電網、發電、煤炭、油氣等行業深度應用,挖掘十個以上可復制、易推廣、有競爭力的重點示范項目,探索百個典型應用場景賦能路徑,培育一批能源行業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研發創新平臺,制定完善百項技術標準,培養一批能源與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探索建立能源領域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應用金融支撐體系,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能源領域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發展模式,能源領域智能化成效初顯。
到2030年,能源領域人工智能專用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算力電力協同機制進一步完善,建立綠色、經濟、安全、高效的算力用能模式。能源與人工智能融合的理論與技術創新取得明顯成效,能源領域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跨領域、跨行業、跨業務場景賦能,在電力智能調控、能源資源智能勘探、新能源智能預測等方向取得突破,具身智能、科學智能等在關鍵場景實現落地應用。形成一批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能源相關研發創新平臺和復合人才培養基地,建成更加完善的政策體系,持續引導“人工智能+”能源高效、健康、有序創新,為能源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重點部署:勾勒“場景+技術”實施路徑
《實施意見》以拓展人工智能與能源領域深度融合應用場景為重要依托,以提升能源領域人工智能創新應用技術水平為主攻方向,以推進智能算力與電力協同發展為必要支撐,以健全能源智能化發展的創新體系為關鍵保障,構建“應用場景賦能+關鍵技術供給”的發展框架,全方位推動人工智能與能源領域的深度融合。
在加快能源應用場景賦能方面,《實施意見》圍繞煤、電、油、氣各能源品種,系統規劃了“人工智能+”在電網、能源新業態、新能源、水電、火電、核電、煤炭、油氣等八大重點領域的應用場景,覆蓋傳統能源與新興業態。
上述負責人強調,《實施意見》旨在全面賦能能源各場景,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成果惠及能源領域,助力傳統化石能源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促進新能源、新業態及能源交叉領域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培育能源新產業與新模式。
《實施意見》還以專欄形式明確了典型場景建設路徑,聚焦于智能化轉型需求迫切、數據基礎良好、應用價值突出且具有規模化潛力的方向,共布局37項人工智能+能源的融合應用發展重點任務,涵蓋百余項具體場景,包括油氣6項,煤炭、電網、水電、能源新業態各5項,火電與新能源各4項,核電3項,并明確了每項任務的建設路徑與目標。
關鍵技術供給是“人工智能+”能源發展的重要支撐。
聚焦能源領域數據孤島化、算力碎片化、算法黑盒化、算力高耗能等技術瓶頸,推動開展適用能源領域的數據、算力、算法等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實施意見》提出三個共性關鍵技術攻關方向:
一是夯實數據基礎,加快形成能源領域高質量數據集,確保能源數據全流程安全可靠;二是強化算力支撐,統籌規劃資源,構建算力、電力深度融合的算電協同發展機制;三是提升模型能力,推動人工智能與能源領域軟件深度融合,加快突破人工智能綠色低碳技術瓶頸。
國家能源局科技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國家能源局將緊緊圍繞能源領域智能化轉型下一階段目標任務,從強化組織實施、加強產學研協同、加速成果轉化三方面發力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政策支持和指導協調,定期開展分析研究和總結評估,研究解決工作推進中的重大問題,確保《實施意見》各項任務順利推進。
原標題:“人工智能+”能源有了行動指南
記者:趙雅晴
責任編輯:閆弘旭
網頁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