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企業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的重要載體。近日,北京市、四川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等多地均圍繞科技型企業發布了新的政策舉措。
10月20日,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官網發布《關于廣東省2025年第二批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公告》,公示廣東省2025年第二批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名單;10月1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對外發布《關于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何代欣表示,多地新政聚焦科技型企業培育,通過市場化機制優化資源配置,著力破解科技型企業成長瓶頸。這有助于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做優企業增量,從而有效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完善企業梯次培育體系
從本輪舉措看,地方培育科技型企業的發力點較多,其中,完善企業梯次培育體系的措施廣受關注。
企業梯次培育體系是一種系統性、分層次的成長機制,旨在通過差異化政策引導和資源分配推動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實現有序進階。這一機制強調精準識別企業需求,分層分類配置要素,形成“初創企業—成長型企業—領軍企業”的遞進式發展路徑,為企業構建起全生命周期的培育鏈條。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蘭日旭表示,對科技型企業來說,開展梯次培育可有效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為企業提供合理適度的獎勵補助、項目支持、考核標準等,拓展企業技術來源和市場空間,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
此外,一些地方還提出要強化企業知識產權服務,為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企業專利申請提供快速預審服務,縮短專利審查周期,以此構建更有利于科技型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
提升科技型企業獲得感
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的帶動性、擴散性、滲透性日益凸顯,高新技術領域已成為國際競爭的主戰場。而科技型企業往往掌握著關鍵核心技術,具有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有利條件,正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當前,已有不少支持舉措落地顯效。今年2月份,證監會正式發布《關于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提出“加強對科技型企業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8月份,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意見》,強調“引入長期資金和發展耐心資本,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支持金融機構與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合作,探索開展多樣化的融資服務模式,盤活科技研發資源和成果”。
在地方層面對科技金融的關注亦頗多。比如,《若干措施》強調“培育壯大耐心資本”“健全企業貸款貼息和融資擔保機制”等。
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特約研究員田惠敏表示,后續需貫徹落實科技金融相關政策。主管部門、金融機構、企業等各方要以“協同、透明、創新、閉環”為原則,搭建并完善政策協同與執行機制,著力破解信息不對稱與風控難題,創新金融工具,提升科技型企業獲得感。此外,還要建立動態監測體系,追蹤政策的實施效果并及時反饋,推動形成“政策—執行—優化”的良性循環。
原標題:多地加速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
作者:寇佳麗
責任編輯:楊曦、陳鍵
網頁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