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2024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系統闡明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深刻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意義,并提出“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的重大判斷。結合時代特征、指導思想、內在含義和實踐要求,準確把握新質生產力和綠色生產力在發展階段、發展理念、發展內涵和發展路徑等方面的內在一致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展階段一致性
正確認識黨和人民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是我們黨明確階段性中心任務、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也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經驗。準確把握新質生產力和綠色生產力的關系,首先應了解提出這兩個重要概念的時代特征。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實現了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的階段性跨越。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是多維的,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個維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關鍵在于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這就要求在保證一定經濟增速的基礎上,更多轉向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上來,通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新質生產力的產生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客觀需要,是在充分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并系統論證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由此可見,新質生產力和綠色生產力統一于新發展階段,是實現高質量發展、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核心途徑。
發展理念一致性
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地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這五大發展理念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科學回答了新階段發展什么和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其中,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新質生產力和綠色生產力均統一于新發展理念。
第一,新質生產力理論是創新發展理念的深化。在創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我國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投入,研發經費支出逐年上升;科研產出增長勢頭強勁,專利數量和質量穩步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領域涌現出豐碩的科技成果。但在新發展階段,我國仍面臨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產業升級緩慢、在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亟需向上攀升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急需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新型生產力質態,對科技創新的廣度、深度、精度和融合度都提出更高要求,更加強調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所產生的巨大力量,是對創新發展理念的貫徹與深化,是當下破局的關鍵。
第二,綠色生產力是綠色發展理念的具象化。粗放型發展模式通過大規模資源投入和低效利用推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同時也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資源枯竭和生態破壞等問題,嚴重制約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為新時代經濟社會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要求經濟增長方式由傳統的依賴大量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向以創新驅動的集約型轉變,在發展過程中堅持踐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發展邏輯,推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的發展目標。綠色生產力將生態環境等要素直接納入生產力范疇之中,通過加快對傳統產業綠色賦能和推動綠色科技創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助力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因此,綠色生產力是在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中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現實表征。
第三,新質生產力和綠色生產力統一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五大發展理念多維一體,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體現。新質生產力以綠色發展為內在要求,綠色生產力以創新發展為核心動力,兩者共生共促,都是與新發展理念相契合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并統一于新發展理念。
發展內涵一致性
新質生產力與綠色生產力雖表述不同,但理論內涵具有一致性。
首先,二者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即都是相對于傳統增長模式或發展模式。新質生產力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傳統增長方式是高投入、高污染、低產出,而綠色生產力正是要改變過多依賴增加物質資源消耗、過多依賴規模粗放擴張、過多依賴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的傳統發展模式。
其次,二者的核心標志一致。“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是新質生產力的特征,“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是綠色生產力的顯著特征,各自強調了先進生產力質態的不同方面,前者強調與傳統生產力的差異,后者強調其對自然資源的影響,但都是對效率改善的界定,即低投入高產出。因此,在效率提升這一核心標志上二者具有顯著的一致性。
最后,二者效率來源一致。新質生產力改進全要素生產率的途徑,既可以來源于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等要素質量的提升,也可以來源于業態模式、管理和制度創新等要素配置效率的改進,其方式可以是新技術的使用,也可以是改革阻礙效率提升的舊體制,還可以是內部管理方式的創新等。綠色生產力的來源也是多途徑、多方式的,既可以來自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催生的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綠色產業,也可以是通過新技術賦能傳統產業使傳統產業綠色化發展。綠色生產力還可以通過保護生態環境、修復生態環境來完成,實現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發展路徑一致性
新質生產力與綠色生產力在發展路徑上具有內在一致性,兩者都是以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為最終目標。
新質生產力與綠色生產力均以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和產業結構深度轉型為發展路徑。二者發展的基本路徑如下:一是推動技術革命突破。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尤其依賴于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綠色生產力同樣是以技術創新引領的先進生產力,強調加快綠色科技創新,鼓勵先進綠色技術的推廣應用。二是推動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新質生產力不僅體現在對各生產要素的質性重塑上,還表現為生產要素組合的優化躍升。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也是綠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將能源、資源、材料等納入生產要素系統,通過創新各要素的組合方式能夠優化能源結構、有效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改善生態環境;暢通綠色要素流通渠道,積極推進排污權、碳排放權等市場化交易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生產要素向綠色低碳方向順暢流動。三是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必須以產業深度轉型為主攻方向,包括加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優化產業鏈供應鏈布局等。產業向著綠色低碳的方向轉型升級則可以培育和發展綠色生產力。以綠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可以降低企業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減少污染排放和資源浪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等新興綠色技術產業化發展,不斷培育壯大綠色發展新動能;打造綠色產業鏈供應鏈,以全面建設綠色低碳產業體系促進綠色生產力的發展。
新質生產力與綠色生產力均是以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為最終目標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通過從根本上轉變生產方式和發展方式產生源源不斷的新動能,能夠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與西方現代化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是“四化”協同發展的“并聯式”發展模式。其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本質區別。這要求我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綠色低碳為基本原則構建新型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良性互動、協同共進。
(作者楊新銘,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生態文明研究所副所長)
原標題: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責任編輯:于彤彤
網頁編輯:蘇偉